思政建设

【实践育人】“艺”路繁花实践团:寻迹东方芭蕾,赋能乡村振兴

日期:2025/07/30 来源: 阅读次数:

为深入挖掘淮河流域非遗文化,探寻安徽花鼓灯艺术的历史脉络,助力乡村文化振兴,7月22日至28日,学院“艺”路繁花实践团以“寻迹东方芭蕾,赋能乡村振兴”为主题,先后赴淮南市凤台县、蚌埠市禹会区开展暑期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活动。通过博物馆研学、非遗传承人访谈、田野调查等形式,全方位探索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——安徽花鼓灯的艺术魅力与文化价值。

文化溯源:博物馆里读淮河

实践团首站走进淮南市楚文化博物馆,队员们直观感受到安徽花鼓灯与古代江淮民间艺术的深厚渊源。随后,团队前往蚌埠市文化馆,重点调研了安徽花鼓灯的当代保护成果;而在蚌埠市博物馆,冯派花鼓灯的传统服饰、道具及其演变历程,更让成员们惊叹于这项“东方芭蕾”的精妙技艺。

对话传承人:解码非遗活态传承

在凤台县花鼓灯艺术团,安徽省花鼓灯艺术研究会副会长、淮南市舞蹈家协会副主席、凤台县花鼓灯艺术团团长王利梅向实践团展示了创新剧目《向幸福出发》。她表示,花鼓灯被誉为“东方芭蕾”,是淮河流域文化的瑰宝,其欢快的节奏、灵动的舞姿和浓郁的地方特色深受群众喜爱。王团长还分享了艺术团在非遗传承与创新中的探索,例如将传统花鼓灯与现代舞蹈元素结合,推动其走向更广阔的舞台。

冯派花鼓灯第六代传承人冯开苗则在中国花鼓灯艺术传习所中,为队员们演示了原生态的安徽花鼓灯经典动作。他谈到,冯派花鼓灯以原生态的表演风格和深厚的民间根基著称,近年来通过进校园、进社区等方式,让更多人了解并喜爱这一传统艺术。冯老师还呼吁年轻人积极参与非遗保护,让古老艺术焕发新生机。

青春赋能:共绘乡村振兴新图景

实践团结合调研成果,在两地分别开展“非遗唤醒计划”,例如为安徽花鼓灯设计IP形象及文创周边,拟推出“灯娃”系列表情包;拍摄制作《一分钟看懂安徽花鼓灯》科普短视频,在抖音发起#东方芭蕾挑战赛#;提出“安徽花鼓灯非遗研学路线”,建议将凤台县与冯嘴子古村落联动,开发文旅路线。

   

实践感悟:青春力量助力文化传承

通过此次实践活动,队员们深刻感受到安徽花鼓灯艺术的独特魅力,也认识到非遗保护与乡村振兴的紧密联系。安徽花鼓灯不仅是聚光灯下的艺术,更是流淌在淮河儿女血脉中的文化基因。指导老师总结道:“这次活动既是一次文化寻根,更是一堂生动的思政课。青年学子应当成为非遗传承的‘火种’,在乡村振兴中绽放艺术之光。”

(文/图:孙莹莹;审核:刘浩冉;责编:孙莹莹 刘家韦)